剛剛一邊在洗澡, 突然想起早上在練習場跟丰胤閒聊時的一段內容.
當時我們在談我在生活上遭遇的一些挫折.
雖然回顧過程, 自己認為已經盡力表現到最好的狀態.
可是卻仍然無法得到自己預期的效果跟反應.
投入的努力越多, 懷抱的期望越大.
當最後獲得的事情是失望的時候, 格外難受.
丰胤分享了一些他之前已經分享過的看法跟人生觀.
那一刻我感覺到, 也理解為什麼丰胤採取這樣的態度.
這是之前與以往的我, 本來都無法理解的事情.
這一刻我真得理解那是什麼了,
也突然感受到, 演變出這樣看法跟人生觀的可能路徑為何.
我也會懷疑或猶豫, 也許採取這樣的態度, 做法與哲學.
能讓我過得安全, 自在與更加快樂. (?)
(我很喜歡跟丰胤這樣的朋友聊天或分享事情,
主因之一當然是他言之有物之外,
再者, 他絕對不會試圖呵護我的感覺, 總是直爽地有話直說,
辯證彼此思路間的邏輯與我想法當中的漏洞.
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!)
這一段對話在心裡冒上來之後,
我突然連結到<黑天鵝效應>書中在前言中提到的三個概念.(p34)
1.理解力幻覺:
在一個比人類的理解力還複雜(或隨機)的世界裡,
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...
2.回顧性扭曲
我們只有在事件結束之後才能評估問題,
就好像事件在後照鏡裡發生似的...
3."柏拉圖化"障礙
過度重視真實資訊加上權威, 飽學之士的能力障礙,
尤其是當事件創造出一個類別---當它們被柏拉圖化時...
其實, 雖然我試著客觀, 或者說很努力地做到完整地評估事件的前中後過程與反應.
但是, 我無論如何就只知道我最了解的那個面向--自己看到的一切--
那...那些我我沒看到的部分, 確實不存在嗎?
我沒看到的部分其實是最大的一部分,
一件重要的事情, 我僅僅憑靠著我片面的認知與個人客觀的角度,
真的能夠知道實際上發生的事情嗎?
我真的以為我知道, 毫無疑問的, 我是這樣想.
所以我有了一些看法, 評論跟考慮的做法.
很可能我對了!
但是, 也很可能我以為我知道發生什麼事情,
其實單純只是理解力幻覺的自以為是.
記得Emberto Eco的反圖書館嗎?
"那些我所不知道的事情, 其重要性遠大於我已經知道的事情."
由於資訊收集的局限性, 我習慣簡化判斷結果的路徑,
理解力的幻覺使我認為我已經知道一切.
犯下輕易預測與下結論的錯誤.
是在冒更嚴重的系統性風險.
更重要的事情是"做準備", 絕非輕易地對於未來或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.(甚至下結論.)
(重要的思路整理, 趁新鮮趕快做記錄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