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猶太教與神角力的民族智慧(1

雅各年輕時曾經去東方打工,依附於其舅舅門下。

後來,在神的允諾之下,攜妻帶子,返回應許之地迦南。 

途中的一個夜間,來了一個人,要求與雅各摔角。兩個人一直鬥到黎明。

那人見到自己勝不過雅各,便在他的大腿窩摸了一把。

當時,雅各的腿就瘸了。

那人說:「天亮了,讓我走吧!」

雅各不同意,說:「你不給我祝福,我就不讓你走。」

那人便問他:「你叫什麼名字?」

雅各便將名字告訴他。

那人說:「你的名字不要再叫雅各,要叫以色列*。因為你與神、與人角力,都得了勝。」

雅各問他:「請將你的名字告訴我。」

那人說:「你何必問我的名字?」

於是他在那裡給雅各祝福,而雅各的大腿就從此瘸了。

*「以色列」意思即為「與神角力的人」

 

關於我自己在猶太人研究的主題是因為什麼原因開始的,我已經有點忘記了,我想應該是某次看完「辛德勒名單」之後,突然開始想一個問題?

 

「為什麼希特勒要反猶太?為什麼他要對猶太人趕盡殺絕?」

 

「辛德勒名單」這樣偉大的電影創作,引起了我的興趣,想去瞭解二次大戰中歐陸最可怕的種族滅絕行動,為何會發生?(根據統計,德國在歐陸殘殺了約六百萬的猶太人)雖然說一個變態的心理本來就不是一個正常人可以瞭解的,但是,如果希特勒單純只是一個心理變態跟混帳,應該沒這麼容易他能夠在德國手握大權,並且做出這樣泯滅天良的事情。有果,必有因?

而且,令人好奇的是,他無法單獨一人去執行這樣可怕的行動。過程中那些成為他幫兇的人,他們難道都也是殘忍好殺?又或他們是身不由己?子曰:「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。」總不可能全部的德國軍隊都殘忍好殺吧?

而在當時的歐陸之中,同是羔羊的非猶太人們(本篇會介紹到猶太人的起源跟猶太人的認定方式),究竟是如何看待猶太人,他們也是幫兇,抑或協助脫罪者,或者是冷眼旁觀?

而遠在歐陸外的美國,現在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,當時怎麼看待猶太人問題?(整個世界並非個別、獨立的主體,我們可都在同一個系統裡阿!)

最後,讓我覺得很詭異的是,為什麼希特勒這樣反猶思想堅定,手法殘酷的人掌握德國大權之後,猶太人為何沒有未雨綢繆,盡早離開德國,究竟當時的猶太人的主流想法為何?(或者是客觀的環境就不允許呢?)

靜下心來一想就會發現,當你選擇對事情不要全盤接受,而是開始不斷去問「為什麼?」,你會發現很多的新問題。但是,你也得到許多思考的新面向

不過,光是去想到先前提到的那些嚴肅問題,說實在的,並不太讓我有足夠的興趣就直接開始念些相關的書去找答案。太嚴肅當然是主因,另外一個原因我想該說是研究誘因仍然不足吧!

直到閱讀彼得‧杜拉克的《旁觀者》,讀到歐陸一些出身猶太家庭,有教養、有身份地位的猶太人,不但自身有反猶太意識,並且也會挺身反猶太,例如德國浪漫派文學家海涅(Heinrich Heine)與共產主義創始人馬克斯(Karl Marx)等。

對我而言,這真是一個神奇的現象。不光是非猶太人反猶,連猶太人自己也反猶,這不是相當妙的一個狀況嗎?於是,我便開始了我自己對於猶太人的小小研究。目的主要是想要解答兩個問題:

 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 為何非猶太人要反猶太?
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 猶太人為何要反猶太?

 

在本月的第一篇先花一點時間跟大家從希伯來人的緣起談起,讓大家瞭解一下猶太人與其宗教的起源。並簡短的介紹一些猶太人的經典,希望能讓大家對於猶太人跟猶太教有一些基本的瞭解。之後,()慢慢跟大家聊聊我研究的心得。猶太人的文化宗教本身有很多可以跟大家分享之處,如果光是跟大家解答那兩個問題,而不跟大家介紹猶太人的文化,即便是各位知道了答案,我想仍如同是隔靴搔癢,無法深刻體會到這兩個問題隱含的許多文化、宗教與政治意義。因此,就請大家耐心的看一看我給大家的介紹吧!

 正文之前,先跟大家分享一個蠻令人深思的猶太故事。

 愛利亞的眼淚

十八世紀立陶宛杜布諾(Dubno)有一位著名的雅各柯蘭茲(Jacob Kranz教士在某一年聖潔日(High holy days)去維爾納(Vilna)拜訪他的一位朋友,號稱「維爾納天才」的愛利亞(Elijah)教士。愛利亞要求他所信任的柯蘭茲教士,協助他在即將來臨的贖罪日(Yom Kippor)中探索他自己在道德上的缺點

柯蘭茲想了一會兒,問道:「你真的要我批評你嗎?

愛利亞回答說,他在自己的家鄉維爾納,因為地位極為崇高,沒有人敢批評他,他因此不能自我改進。

柯蘭茲仍然很擔心,但是安心了點,就遵照愛利亞的意思批評:「你身為維爾納地區備受尊敬的教士和待遇優厚的領袖,很幸運可以整天研究教義、祈禱、和回答問題,你除了來參加附近教會的禮拜儀式之外,幾乎從不離家。顯然每個人都認為你是聖人!但是,你為什麼可以不是聖人呢?你真的有碰到什麼挑戰嗎?你完全不知道一般人怎麼過活,每天怎麼在市集上努力奮鬥、賺錢維生。他們每天都有上百個機會,可以幹不正當、沒禮貌的行為,卻仍然坦蕩做事。在未來十天的懺悔期間,你甚至比不上會眾中賺錢維生、養家活口、和為社區謀福利的人。」

維爾納的這位天才崩潰了,哭得極為傷心。

 

各位TMBA的諸君都是才華洋溢、天資聰穎的卓越之士。希望各位不要被自己面對的優渥的世界寵壞了,何妨想一想愛利亞教士為什麼流淚?當我們都坐擁最好的教學資源、與台灣最優秀的一群人學習的時候,請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盡自己的心力去學習、盡自己的全力去付出回饋?坐擁這樣好的先天跟後天條件的我們,有什麼資格能不比他人好一些,能不比他人更卓越或更成功一些。(當我們真的能比別人表現的好一些,我們是不是就很自傲的說都是自己優秀呢?我們是不是無時無刻都保持著開放的心胸,跟坦蕩的行為?)如果,我們表現的並不那麼好,請先想想自己的態度,跟回想那滴愛利亞教士的眼淚吧!

 

先說起源部落為主的「士師時期」

四千餘年前,希伯來文化與中國、印度文化在人類文明同步發軔,希伯來人(Hebrews)為閃族(Semites)的一支。(閃族包含近東包含猶太民族與眾多阿拉伯民族。)初時,希伯來人以游牧型態散居在西亞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()區域。直至西元前兩千年,希伯來部落的族長亞伯拉罕(Abraham)遵照上帝神諭,西遷至迦南地,稱與上帝立約,誓尊耶和華,上帝因而允將「迦南」賦予其族人,名為「應許之地」(promised land。定居迦南後,研習當地人民之農耕技術及社會組織,於是逐漸擺脫游牧民族之特性。

由於希伯來人崇拜耶和華,視之為民族守護神,自稱是上帝的「選民」(Chosen people,而相較於其他周邊的種族,有較強的優越感。因其堅守一神教教義,與獨特的宗教儀式(如男嬰割禮以立約、禁拜外邦偶像等)逐漸演化為具排他性強、文化包容性弱的民族主義。

有一則寓言敘述猶太人這樣自以為優越與自視為上帝「選民」的想法:

 

有一艘載著各國旅客的船,在海上遇到暴風雨,旅客們紛紛開始祈禱,可是風雨仍然不停歇。突然,有人發現,有一個猶太人氣定神閒的坐著。便問他:「船就要沈了,你為什麼不祈禱?

猶太人說:「看著吧,當我開始祈禱,暴風雨就會停了。

果然,當他開始祈禱,暴風雨就停了。大家紛紛問他為什麼這樣。

猶太人說:「我也不怎麼清楚,不過,當風雨開始的時候,大家各自向各自的神祈禱。巴比倫人跟巴比倫的神祈禱,羅馬人向羅馬的神祈禱。可是海是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的。也許,因為我的神是支配整個宇宙的神,所以才會聽從我在海上的祈禱吧。」

 

西元前1800年,希伯來人因飢荒避難至埃及,淪為奴隸。迦南不是應許之地,為什麼會鬧飢荒? 後來摩西於西元前1220年領導族人逃離埃及,返回迦南地,重為自由人。途中,摩西登西奈山遇到神蹟,得「十誡」,並以十誡向其族人昭示上帝意旨,並創「摩西律法」。摩西將十誡法版裝於鍍金木櫃之中,稱為「約櫃」。圍以帳幕,以供祭祀。這段時期,希伯來人皆以部落型態為主,稱為「士師時期」(The period of judges,此時沒有統一的領土或統治權,代表民族共同利益的是士師——先知、統帥和救世主的三位一體

希伯來人最後一位士師是撒母耳。其年邁時,外有腓尼斯人(Philistines——曾擊敗希伯來人並奪走「約櫃」,威脅日趨嚴重;內部他兩個兒子「不行祂的道」,諸部落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一個王。

 

一開始,撒母耳不同意,眾長老便禱告上帝。

於是,上帝對撒母耳說:

「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,你只管依從;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,乃是厭棄我,不要我做他們的王故此,你要依從他們的話,只是當告誡他們,將來那王會怎麼管轄他們。」(撒母耳記)

撒母耳將上帝的話都傳達給求他立王的百姓,說:

管轄你們的王必這樣行:他必派你們的兒子為他趕車、跟馬。奔走在車前,又派他們做百夫長、五十夫長,為他耕種田地、收割庄稼、打造軍器和車上的器械。必取你們的女兒為他製造香膏、做飯烤餅。也必取你們最好的田地、葡萄園、橄欖園,賜給他的臣僕。你們的糧食和葡萄園所出的,他必取十分之一,給他的太監和臣僕。又必取你你們的僕人、婢女、健壯的少年人和你們的驢,供他的差役。你們的羊群他必取十分之一,你們也必作他的僕人,那時你們必因所選的王哀求耶和華,耶和華卻不應允你們。」(撒母耳記)

但百姓竟然不聽撒母耳的話,說:

我們定要一個王治理我們,使我們像列國一樣;有王治理我們、統領我們,為我們征戰!」(撒母耳記)

在這種情形下,撒母耳只能稟明上帝,為他們立掃羅為王。

後來,撒母耳臨行與百姓話別,不忘告誡他們犯了大罪,以後唯有盡心侍奉上帝,才能免於災禍。否則,「你們和你們的王必一同滅亡。」(撒母耳記)

 

掃羅獲選為希伯來人的王之後,開始「列王時期」

列王時期

人生並不像個神話故事,撒母耳的預言並沒有一下子就成真。

士師時期希伯來人主要分成兩個大邦聯,北方是由十個部落組成的以色列王國(Israel),南方則是由兩個部落組成的猶太王國(Judah)。

掃羅王獲得大位之後,在這十二個部落的基礎上建立了統一的王國之後,率軍進攻臨敵腓尼斯人,試圖奪回失去的「約櫃」。無奈出師未捷,遇伏身亡。後來,曾經以彈弓擊斃腓尼斯巨人歌利亞的少年英雄大衛繼位為王。

大衛王英勇果敢,統治四十年的期間內,討平鄰近諸國,並自腓尼斯人手中討回被奪去的「約櫃」,定都耶路撒冷,建立北起敘利亞,南臨埃及的王國。

大衛王敬天畏天,信奉耶和華終身不渝。為希伯來人心中「選王」及「救世主」(Messiah,這是大家知道的彌賽亞一詞)的典範。

「選王」係由先知依上帝旨意選派,並施以膏禮(anointment,即塗油禮),表示上帝獨寵認可,授與君權之意。「選王」具有尊崇一神、統一國族的使命。「救世主」則在猶太教而言為宗教領袖,大衛王因為立耶和華為國教,終身奉行不渝,因此被視為「救世主」。

大衛王之後的「選王」多流於膏禮形式,多無群眾魅力、宗教熱情與治國實力,因此難以恢復大衛王國榮光。

耶穌以宗教改革號召大眾,但他未思領導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統治,挽救猶太民族散亡之命運,因此猶太人否認耶穌為「救世主」。

西元前933年再度一分為二,北方仍名為以色列,南為猶太王國。西元前722年,亞述人滅北方的以色列王國,據有耶路撒冷的猶太王國在約西亞的統治下,勵精圖治,而免於滅亡。使希伯來民族的宗教信仰得以綿延不絕。

由於猶太王國(Judah)為後世希伯來民族之所繫,「猶太人」(Jews)及「猶太教」(Judaism)分別成為希伯來人後裔及其宗教的代稱。

西元586年,巴比倫人滅猶太王國,「約櫃」離奇失蹤,從此下落不明。希伯來民族自此開始「大流亡」。

教長時期托拉與塔木德

大流亡期間,猶太人以修訂「摩西五經」(舊約聖經前五書,又稱「托拉」)及創建猶太會堂,鞏固其在異邦的精神堡壘。後又創造「教長制度」(Rabbinic Rule編撰「塔木德」(Talmud維繫宗教文化與民族精神傳承。

「教長制度」指得是猶太會堂會選出具有智慧,類似先知角色的人擔任會堂的教長,稱為「拉比」(Rabbi)。

拉比具有傳承猶太教宗教儀式、智慧與法統的責任。並負有解釋「托拉」與「塔木德」的職責。

「托拉」(Torah為譯音,義譯即為「律法書」,特指為「成文律法」。內容而言是由舊約聖經的前五卷構成,即創世記、出埃及記、利未記、民數記申命記所構成。因為猶太人相信,這五卷經文中所包含的律法是上帝在西奈山上直接授與摩西的,因此「托拉」又稱「摩西五經」。為猶太人宗教精神與儀式依循的基礎,為猶太人必讀的根本大法。

但是真正從律法的角度來看,托拉本身存在一些含糊不清之處,容易造成實際運用上的困難。

因此,上帝在西奈山上賜給摩西兩種「托拉」,一為成文「托拉」,如「十誡」;另一種是口授的「托拉」,即以先知摩西或歷來拉比之口而口傳的律法編撰而成的「塔木德」

「塔木德」(Talmud為希伯來語口語譯音,詞源的含意是「鑽研或研習」,塔木德為口授律法書,全書約四十卷,分為六部:一為農事、二為節日、三為婦女、四為損害、五為神聖之事、六為潔淨與不潔。全書共一千二百頁,字數兩百五十萬,是自西元前五世紀至西元五世紀中兩千名學者撰編而成。「塔木德」主要就是對於「托拉」的闡發、釋義、補充與實行。

「塔木德」將是往後引領大家去瞭解猶太人文化的奧妙跟美麗之處的重要一站,可是說了一大堆廢話,大家可能很難瞭解「塔木德」的重要性。這邊就舉一個「塔木德」上的軼事來說明猶太人怎麼看待「塔木德」跟如何詮釋律法。

 

從前,以利澤拉比在跟眾拉比爭論一個複雜的律法問題,以利澤拉比引用了眾多的數據,就是不能夠使拉比們信服,最後,以利澤拉比只能要求神來干預以證明他的正確。

以利澤拉比大聲說道:「如果律法跟我的觀點一致,就請這棵角豆樹為我證明。」

於是,角豆樹移動了一百尺

然而,拉比們卻說:「角豆書做不了證。」

以利澤拉比大聲說道:「如果律法跟我的觀點一致,就請這小溪之水為我證明。」

於是,小溪離開了河道,往後退了一段。

然而,眾拉比們說道:「河道做不了證。」

以利澤拉比再大聲說道:「如果律法跟我的觀點一致,就請這圍牆為我證明。」

於是,學院四周的圍牆開始崩裂,眼看就要倒塌。

此時,約書亞拉比喝道:「研究《托拉》的學者爭論,與你圍牆何干?

出於對約書亞拉比的尊重,圍牆沒有倒塌;但出於對於以利澤拉比的尊重,牆也沒有復原

最後,以利澤拉比只好禱告:「要是律法跟我的觀點一致,就請上天為我證明。」

於是,天上傳來了聲音,宣告道:「你們跟以利澤拉比爭論什麼?律法同他的觀念是一致的!

約書亞拉比聞聲站起來宣布:

不是在天上。」(語出《申命記》第三十章之十二:「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誡命,不是你難行的,也不是離你遠的。不是在天上,使你說,誰替我們從天上取下來,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?」原意是說:上帝的誡命不是世人難以遵守的,不像天上之物那樣般遙不可及。

約書亞解釋道:「《托拉》早已在西奈山上給予了以色列人,我們對天上的聲音已不再關心。因為上帝早已在西奈山上就寫下,必須贊同大多數人的意見。

這一篇在討論的是,律法上的觀念跟解釋不是死硬的,不是上帝說了就算!他們應該是很靈活,因時制宜的。

 

摩西曾向上帝懇求說:

「宇宙之王,請將關於教義和律法的終極真理賜與我們。」

上帝回答道:

「教義和律法中沒有先期存在的終極真理,真理是每一代權威註釋者中,大多數人經過仔細思考而得出的判斷!

 

因此,以利澤拉比在與拉比們解釋律法時,應當以律法本身的討論為主,不應當以各種神蹟試圖說服其他人。這樣子,猶太民族才能夠以更開放的態度去適應社會環境的改變。(事實上,這個故事也可以觀察到,就是這樣柔軟的思維使得猶太人在失去「應許之地」的數千年之間,能夠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跟當權者的凌虐。)

巴比倫王國而後,猶太人歷經波斯帝國、亞歷山大的希臘帝國而後羅馬帝國統治。這段時間內,猶太人曾經發動過三次大規模的起義行動,試圖推翻統治,不過都宣告失敗。羅馬帝國更將猶太地更名為「巴勒斯坦」(意即「腓尼斯人」為希伯來人古來世仇,以示羞辱),並禁猶太教。

三次起義失敗後,各地的拉比一方面廣建會堂,供猶太人禱禮誦經,對外團結;另一方面絕口不再提「救世主」復國思想,對異教統治不再採對立態度,改為消極順從,以免斷送猶太人血脈。拉比更與羅馬當權者達成協議,猶太人遵守羅馬帝國在宗教之外的法律,而各拉比享有管理猶太社區的權力,而拉比定期向猶太教眾徵收人頭稅,上繳統治者。此「國中之國」的社區設計制度暫時化解了猶太人對於「救世主」復國思想的虛幻熱望,並延續猶太教獨特的宗教模式直至中古時期。此無軍隊、無政府、無疆土亦無救世主的時期,即稱「教長時期」。

 

奧斯卡的小回想

在我目前已經有一些資料告訴我,近代歐洲瀰漫著一股反猶太的氣氛,而這些反猶太的氣氛之下,發生了許多現今看來很可笑,但是當時看來很可悲的事情。「原罪」這個詞的含意是從「創世記」裡面出來的,原來的典故是,亞當和夏娃違背了和上帝的約定,偷吃智慧果,讓上帝發怒被趕出伊甸園的這件事情。而「原罪」原意指的主要是「違約之罪」。跟我們目前在使用「原罪」這個詞語的含意差很多。

而近代歐洲猶太人面對到的反猶太氣氛,某些程度上,我們用「原罪」來形容也是十分貼切,但是,這裡指的已經不是「違約之罪」,而是旁人對這個宗教跟種族本身所背負著的偏見、基督教文化對於猶太教文化的歧視與猶太人身負的「懷璧之罪」。下個月的這篇會相當精采可期。(不過,我想我也會寫得蠻累的。)

也許,會有些朋友在猜測,奧斯卡是什麼宗教信仰?我不信目前流行在世上的這些宗教,什麼道教、佛教、回教、基督教、猶太教、印度教等,我全都不信。離無神論者很近,但不是。我對於研究這些宗教的起源、文化跟經典倒是蠻有興趣的。注意喔,儀式我目前就沒什麼興趣了。還有某些喜歡掉文言文的宗教我暫時也沒有興趣。歡迎大家對於本篇有任何感想或是問題,都可來信跟我討論。索取參考文獻也可以。(不過只能給書名,不能借你書)

不過,如果是跟我宣揚上帝的好,就不用了,大家看得出來,我蠻能認同上帝的好才是。 ^ ^\\\

最後,感謝國際政經版編輯歐俐黛學妹前來邀稿!雖然我想這一篇應該不是投在你的版區的文章。可是幸好那天接到你的電話,終於讓我下定了決心,將這一系列的文章好好花時間寫一寫!能夠有這篇文章,都必須要感謝你那通電話的催生阿! XD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skar02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